20世界80年代起,美国公司开始走改组和精简之路,但流程合理化和自动化等手段始终未能帮助他们获得大的改进。
1990年7月,迈克尔·哈默发表文章提出“流程再造”这个概念,指出企业着想大幅度提高业绩,应当进行“再造”:抛弃旧的业务流程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,从根本上重新进行设计。
流程再造要求从跨职能的视角审视企业的基本流程,并要遵守诸多原则。例如,要围绕结果,而不是围绕任务安排流程;让利用流程结果的人来执行流程;信息处理要考虑在流程中的连续性;将分散各出的资源视为集中的资源;将完成工作的idf昂设定为决策点,并在流程中形成控制·····
流程再造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:**层真正富有远见。只有得到**层的坚定支持,人们才会认真对待流程再造,因此**层必须表现出投入和坚持-较好还带一点狂热。
此文发表只有,**企业界掀起了一股旷日持久的“再造”浪潮。先通过流程再造(BPR)对流程进行优化,然后用ERP(企业资源规划)系统加以固化—许多人梦想借此一劳永逸地解决流程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。然而,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,这只有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,许多企业经过流程再造之后,不但没有迎来业绩的增长,反而陷入了很乱。
对此,哈默认为问题不在于流程再造本身,而在于企业推行再造的方式,他于是与多家良好企业合作,用五年时间开发出“流程和企业成熟度模型”。哈默指出,任何一个高绩效流程都必须具备五大“流程能动因素”,即设计,执行者、负责人、基础设施和指标。同事,企业还必须具备或培养四个方面的“企业能力”,即**力、文化、专业技能和公司治理。
流程能动因素和企业能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,企业可以用它评估业务流程的成熟度以及组织对变革的接受度,从而改善流程再造的效果。米其林、利乐、壳牌、高乐氏等多家公司,已成功应用了这个框架。
在2001年9月,哈默还指出,流程再造不能只局限于企业内部,而是要跨越公司边界,那样才能实现从高效到**高效的飞跃。